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孤獨#月亮#飲酒#抒情#憂憤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翻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瞭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隻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3

3、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註釋

花間一壺酒,獨酌(zhuó)無相親。間:一作“下”,一作“前”。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邀(yāo)明月,對影成三人。“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將:和,共。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miǎo)雲漢。 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3

3、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隻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於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隻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瞭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瞭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瞭。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瞭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瞭,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瞭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瞭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瞭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隻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瞭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參考資料:

1、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3

2、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3、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47-348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翻譯

翻譯: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隻是隨著我身。

我隻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賞析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隻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於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隻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瞭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瞭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瞭。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瞭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瞭,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瞭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瞭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瞭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隻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瞭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Comments

春思

有所思

行路難·其一

May 25, 2020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樂府#宴飲#懷才不遇#勵志#哲理#憂憤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May 20, 2020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寫景#地名#抒情

滁州西澗

May 20, 2020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寫景#抒情#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赤壁

May 20, 2020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詠史懷古#抒情#懷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