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勞亭

#李白#唐朝#送別#離別#借景抒情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翻譯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青。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39.

2、李白.李太白集(插圖本).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326.

3、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1150.

註釋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春風知別苦,不遣(qiǎn)柳條青。知:理解。遣:讓。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39.

2、李白.李太白集(插圖本).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326.

3、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1150.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單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隻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瞭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瞭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卻非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後兩句。在上兩句詩裡,詩人為瞭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說天下傷心之事莫過於離別,已經把詩意推到瞭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麼話好說,沒有進一步盤旋的餘地瞭。如果後兩句隻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辟詩境。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王之渙的《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也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隻不過因古時有楊柳送別習俗,就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系的事物聯系在瞭一起,而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幹的事物聯在瞭一起。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麼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瞭。

應當說,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並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這兩句相比,就顯得巧而不奇。李白的這兩句詩是把聯想和奇想結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於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瞭詩人的感情化身。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之一: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似惜長條。

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點相同,而結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願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青;李商隱卻先說送別之人不忍折損楊柳的枝葉,再設想春風為瞭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參考資料:

1、陳邦炎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58-359.

2、陳邦炎.唐人絕句鑒賞集.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8:65-67.

勞勞亭翻譯

翻譯: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青。

勞勞亭賞析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單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隻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瞭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瞭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卻非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後兩句。在上兩句詩裡,詩人為瞭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說天下傷心之事莫過於離別,已經把詩意推到瞭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麼話好說,沒有進一步盤旋的餘地瞭。如果後兩句隻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辟詩境。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王之渙的《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也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隻不過因古時有楊柳送別習俗,就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系的事物聯系在瞭一起,而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幹的事物聯在瞭一起。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麼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瞭。

應當說,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並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這兩句相比,就顯得巧而不奇。李白的這兩句詩是把聯想和奇想結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於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瞭詩人的感情化身。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之一: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似惜長條。

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點相同,而結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願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青;李商隱卻先說送別之人不忍折損楊柳的枝葉,再設想春風為瞭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得到一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一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Comments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北風行

芙蓉樓送辛漸

May 20, 2020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唐朝#唐詩三百首#小學古詩#送別#離別#抒情#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May 20, 2020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唐朝#唐詩三百首#小學古詩#送別#離別#詠物#寫草#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送別/山中送別

May 20, 2020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唐朝#唐詩三百首#送別#離別#友情

送友人

May 20, 2020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送別#離別#寫景#惜別#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