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有桃

#詩經#先秦#詩經

園有桃,其實之肴。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翻譯

園有桃,其實之肴。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子裡的樹上結滿瞭鮮桃,那些甜美的果實可吃個飽。但我內心裡充滿憂傷情懷,低唱著傷心曲淺呤著歌謠。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說我書呆子清高孤傲。這些通達之人說的很對啊,但請你告訴我怎麼辦為好?我內心裡無盡的憂傷情懷,普天下之人你們誰能知道!你們誰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還是不要空自傷懷的好!

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子裡的小棗樹枝繁葉茂,那些鮮美的果實可吃個飽。但我內心裡充滿憂傷情懷,姑且到廣袤田裡轉悠一遭。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說我書呆子是大傻冒。這些通達之人說的很對啊,但請你告訴我怎麼辦才好?我內心裡無盡的憂傷情懷,普天下之人你們誰能知道!你們誰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還是不要空自傷懷的好!

註釋

園有桃,其實之肴(yáo)。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hé)亦勿思!之:猶“是”。肴,吃。“其實之肴”,即“肴其實”。之:猶“其”。歌、謠: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此處皆作動詞用。士:古代對知識分子或一般官吏的稱呼。彼人:那人。是:對,正確。子:你,即作者。何其:為什麼。其,作語助詞。蓋:通“盍”,何不。亦:作語助詞。

園有棘(jí),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wǎng)極。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棘:指酸棗。聊:姑且。行國:離開城邑,周遊國中。“國”與“野”相對,指城邑。罔極:無極,無常,妄想,沒有準則。

賞析

這首詩語言極明白,表現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而對詩人“憂”什麼,時人為何不能理解他的“憂”,反認為他驕傲、反常,難以找到確切答案。同時他自稱“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實際並不確定,《詩經》中三十三篇有“士”字,共54個,僅毛傳、鄭箋就有多種解釋,如:“士,事也”,指能治其事者;“士,卿士也”;“士者,男子成名之大號也”;“士者,男子之大號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稱”;“士,軍士也”;“他士,猶他人也”等,所以這個自稱“士”的詩人是何等角色,很難認定。與之相應,對此篇的主旨就有瞭多種臆測:《毛詩序》謂“刺時”,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作實為“晉人憂獻公寵二驪姬之子,將黜太子申生”;豐坊《詩說》說是“憂國而嘆之”;季本《詩說解頤》以為是“賢人懷才而不得用”;牟庭《詩切》以為是“刺沒入人田宅也”。今人或說“傷傢室之無樂”,或說“嘆息知己的難得”,或說“沒落貴族憂貧畏饑”,或說“自悼身世飄零”,或說“反映瞭愛國思想”,不一而足。《詩經選註》說:“我們從詩本身分析,隻能知道這位作者屬於士階層,他對所在的魏國不滿,是因為那個社會沒有人瞭解他,而且還指責他高傲和反覆無常,因此他在憂憤無法排遣的時候,隻得長歌當哭,自慰自解。最後在無可奈何中,他表示‘聊以行國’,置一切不顧瞭。因此,從詩的內容和情調判斷,屬於懷才不遇的可能性極大。”故指此為“士大夫憂時傷己的詩”。

此詩兩章復沓,前半六句隻有八個字不同;後半六句則完全重復。兩章首二句以所見園中桃樹、棗樹起興,詩人有感於它們所結的果實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飽腹,而自己卻無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貢獻出來,做一個有用之人。因而引起瞭詩人心中的鬱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著說“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他無法解脫心中憂悶,隻得放聲高歌,聊以自慰。《毛詩序》說:“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位正是因為歌之不足以瀉憂,決定“聊以行國”,離開他生活的這個城市,到別處走一走,看一看。這隻是為瞭排憂,還是想另謀出路,無法測知。但從詩的五六句看,他“行國”是要換一換這個不愉快的生活環境,則是可以肯定的。詩雲:“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罔極)。”詩人的心態似乎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因為他的思想,他的憂慮,特別是他的行為,國人無法理解,因此不免誤解,把他有時高歌,有時行遊的放浪行動,視為“驕”,視為“罔極”,即反常。詩人感到非常委屈,他為無法表白自己的心跡而無可奈何,所以七、八兩句問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們說得對嗎?你說我該怎麼辦呢?這兩句實際是自問自答,展現瞭他的內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和矛盾。最後四句:“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詩人本以有識之士自居,自信所思慮與所作為是正確的,因而悲傷的隻是世無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說“其誰知之”,表現瞭他深深的孤獨感。他的期望值並不高,隻是要求時人“理解”罷瞭,然而這一丁點的希望,在當時來說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隻得以不去想來自慰自解。全詩給人以“欲說還休”的感覺,風格沉鬱頓挫。

這首詩以四言為主,雜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參差。押韻位置兩章詩相同,前半六句韻腳在一、二、四、六句末;後半六句換韻,韻腳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並且十、十一兩句重復,哀思綿延,確有“長歌當哭”的味道。

參考資料:

1、薑亮夫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09-211

園有桃翻譯

翻譯:

園子裡的樹上結滿瞭鮮桃,那些甜美的果實可吃個飽。但我內心裡充滿憂傷情懷,低唱著傷心曲淺呤著歌謠。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說我書呆子清高孤傲。這些通達之人說的很對啊,但請你告訴我怎麼辦為好?我內心裡無盡的憂傷情懷,普天下之人你們誰能知道!你們誰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還是不要空自傷懷的好!

園子裡的小棗樹枝繁葉茂,那些鮮美的果實可吃個飽。但我內心裡充滿憂傷情懷,姑且到廣袤田裡轉悠一遭。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說我書呆子是大傻冒。這些通達之人說的很對啊,但請你告訴我怎麼辦才好?我內心裡無盡的憂傷情懷,普天下之人你們誰能知道!你們誰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還是不要空自傷懷的好!

園有桃賞析

賞析: 這首詩語言極明白,表現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而對詩人“憂”什麼,時人為何不能理解他的“憂”,反認為他驕傲、反常,難以找到確切答案。同時他自稱“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實際並不確定,《詩經》中三十三篇有“士”字,共54個,僅毛傳、鄭箋就有多種解釋,如:“士,事也”,指能治其事者;“士,卿士也”;“士者,男子成名之大號也”;“士者,男子之大號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稱”;“士,軍士也”;“他士,猶他人也”等,所以這個自稱“士”的詩人是何等角色,很難認定。與之相應,對此篇的主旨就有瞭多種臆測:《毛詩序》謂“刺時”,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作實為“晉人憂獻公寵二驪姬之子,將黜太子申生”;豐坊《詩說》說是“憂國而嘆之”;季本《詩說解頤》以為是“賢人懷才而不得用”;牟庭《詩切》以為是“刺沒入人田宅也”。今人或說“傷傢室之無樂”,或說“嘆息知己的難得”,或說“沒落貴族憂貧畏饑”,或說“自悼身世飄零”,或說“反映瞭愛國思想”,不一而足。《詩經選註》說:“我們從詩本身分析,隻能知道這位作者屬於士階層,他對所在的魏國不滿,是因為那個社會沒有人瞭解他,而且還指責他高傲和反覆無常,因此他在憂憤無法排遣的時候,隻得長歌當哭,自慰自解。最後在無可奈何中,他表示‘聊以行國’,置一切不顧瞭。因此,從詩的內容和情調判斷,屬於懷才不遇的可能性極大。”故指此為“士大夫憂時傷己的詩”。
此詩兩章復沓,前半六句隻有八個字不同;後半六句則完全重復。兩章首二句以所見園中桃樹、棗樹起興,詩人有感於它們所結的果實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飽腹,而自己卻無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貢獻出來,做一個有用之人。因而引起瞭詩人心中的鬱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著說“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他無法解脫心中憂悶,隻得放聲高歌,聊以自慰。《毛詩序》說:“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位正是因為歌之不足以瀉憂,決定“聊以行國”,離開他生活的這個城市,到別處走一走,看一看。這隻是為瞭排憂,還是想另謀出路,無法測知。但從詩的五六句看,他“行國”是要換一換這個不愉快的生活環境,則是可以肯定的。詩雲:“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罔極)。”詩人的心態似乎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因為他的思想,他的憂慮,特別是他的行為,國人無法理解,因此不免誤解,把他有時高歌,有時行遊的放浪行動,視為“驕”,視為“罔極”,即反常。詩人感到非常委屈,他為無法表白自己的心跡而無可奈何,所以七、八兩句問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們說得對嗎?你說我該怎麼辦呢?這兩句實際是自問自答,展現瞭他的內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和矛盾。最後四句:“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詩人本以有識之士自居,自信所思慮與所作為是正確的,因而悲傷的隻是世無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說“其誰知之”,表現瞭他深深的孤獨感。他的期望值並不高,隻是要求時人“理解”罷瞭,然而這一丁點的希望,在當時來說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隻得以不去想來自慰自解。全詩給人以“欲說還休”的感覺,風格沉鬱頓挫。
這首詩以四言為主,雜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參差。押韻位置兩章詩相同,前半六句韻腳在一、二、四、六句末;後半六句換韻,韻腳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並且十、十一兩句重復,哀思綿延,確有“長歌當哭”的味道。

Comments

喜遷鶯·曉月墮

墻有茨

丘中有麻

May 15, 2020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丘中有麥,彼留子國。彼留子國,將其來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

#詩經#先秦#詩經#愛情

中谷有蓷

May 15, 2020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詩經#先秦#詩經#閨怨

二子乘舟

May 15, 2020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詩經#先秦#詩經#離別

伯兮

May 15, 2020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詩經#先秦#詩經#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