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朝#寫景#寫花#早教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翻譯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參考資料:

1、吳大奎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47-248

註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瞭。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春歸無覓(mì)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瞭。覓:尋找。不知:豈料,想不到。轉: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

參考資料:

1、吳大奎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47-248

賞析

該詩隻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隻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瞭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瞭。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瞭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瞭“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瞭。“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瞭春,原來春並未歸去,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瞭。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隻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瞭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瞭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參考資料:

1、龔學文.《大林寺桃花》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研究,1985,02

2、褚斌傑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98-899

大林寺桃花譯文及註釋

譯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剛剛盛放,濃艷欲滴,嫵媚動人。我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此時重新遇到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沒想到春天反倒在這深山寺廟之中瞭。

註釋(1)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從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間(3)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4)盡:指花都凋謝瞭。(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開始;剛剛開始。(7)長恨:常常惋惜。(8)春歸:春天回去瞭。(9)覓:尋找。(10)不知:豈料、想不到。(11)轉:反。(12)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

大林寺桃花題釋

廬山有上、中、下大林寺。中寺在錦澗橋北,是由晉僧慧遠建;下寺即舊資聖寺,在錦澗橋西;此詩所指為上大林寺,遺址在今天的花徑公園內,為晉代名僧曇詵所建。大林寺之北為大林峯,傳晉僧曇詵“雜植花木,鬱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今大林寺已廢。

大林寺桃花賞析

該詩隻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隻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瞭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瞭。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瞭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瞭“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瞭。“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瞭春,原來春並未歸去,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瞭。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隻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所以季節的出現也較陸地晚這裡就提出瞭一個問題: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上為什麼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答案隻有一個,這就是“受瞭氣溫垂直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原因是由於這裡是“山地氣候” 的緣故。

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氣溫是隨著地勢的高度的上升而相應遞減的。一般說, 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幹米時,氣溫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溫的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於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廬山海拔高度約1 400米,山頂氣溫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於今日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餘米,氣溫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鬱結,雲霧彌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氣溫降低,春天當然就來得遲瞭。

對於這個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無法理解的。這從他在《遊大林寺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大林窮遠,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可以證明。 其實,氣溫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處也不例 外。試以喜馬拉雅山在我國境內一段山地為例,位於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脫一帶,由於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溫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處,氣溫下降、雨水減少,隻能種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瞭偶爾長著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瞭。可見,在山地地區,植物在垂直分佈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一一氣溫和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所以山地地區的氣候就表現出瞭“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特色瞭。

Comments

夜雪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

憶江南

May 20, 2020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唐朝#宋詞三百首#小學古詩#江南#寫景#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寫景#山水

夜宿山寺

May 20, 2020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唐朝#紀遊#寫景#早教#小學古詩

山行

May 20, 2020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唐朝#小學古詩#秋天#寫景#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May 20, 2020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蘇軾#宋朝#古詩三百首#題畫#想象#寫景#春天#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