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暮春歸故山草堂詩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翻譯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谷口 一作:溪上)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兒的叫聲幾乎聽不到瞭,迎春花早已開過,隻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實在幽雅,惹人憐愛;它依舊蒼勁蔥蘢,等待著我的歸來。
參考資料: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04.
2、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5.
3、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225.
註釋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yí)花盡杏花飛。(谷口 一作:溪上)春殘:一作“殘春”。黃鳥:即黃鸝、黃鶯(一說黃雀),叫聲婉轉悅耳。辛夷:木蘭樹的花,一稱木筆花,又稱迎春花,比杏花開得早。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憐:喜愛。清陰:形容蒼勁蔥蘢的樣子。溪上:一作“谷口”。
參考資料: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04.
2、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5.
3、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225.
賞析
《全唐詩》卷二三九與卷一五〇均錄此詩,作者一為錢起,一為劉長卿。一般選本多編在錢起集下。
此詩開篇點題。“谷口”二字,暗示瞭題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殘”二字,扣題中“暮春”;以下幾句都是“歸”後的所見所感,思致清晰而嚴謹。谷口的環境是幽美的,詩人曾說過:“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陸沉。牛羊下山小,煙火隔雲深。一徑入溪色,數傢連竹陰。藏虹辭晚雨,驚隼落殘禽。”(《題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別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歸來卻是“春殘時節”,眼前已是黃鳥稀,辛夷盡,杏花飛瞭。木蘭花比杏花開得早,所以詩說“辛夷花盡杏花飛”。一“稀”、一“盡”、一“飛”,烘托出春光逝去,瞭無蹤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氣氛。
然而,在這冷落寂寥的氛圍中,詩人都卻喜地發現窗前幽竹,兀傲清勁,翠綠蔥蘢,搖曳多姿,迎接它久別歸來的主人。詩人禁不住吟誦出:“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憐愛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陰”。“不改清陰”,極其簡練而準確地概括瞭翠竹內在美與外在美和諧統一的特征。“月籠翠葉秋承露,風亞繁梢暝掃煙。知道雪霜終不變,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南西北風”(鄭板橋《竹石》)。詩人們謳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陰”的品格。在這首詩中,錢起正是以春鳥、春花之“改”——稀、盡、飛,反襯出翠竹的“不改”,詩人愛的是“不改”,對於“改”持何態度,當然就不言而喻瞭。由此可見,詩的一、二句並沒有贊美春鳥、春花之意,更沒有為它們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們隨春而來,隨春而去,與時浮沉,不能自立於世的品性。
“畫有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詩也可以說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以流水對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寫法,生動地抒發瞭詩人的憐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這個物我相親的意境之中,寄寓瞭詩人對幽竹的贊美,對那種不畏春殘、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節操的禮贊。所以它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蘊涵又給人無窮的回味。前人說:“員外(錢起)詩體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維)許以高格”(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或許指的就是這一類詩。
參考資料:
1、趙其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38-640.
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暮春歸故山草堂詩翻譯
翻譯: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兒的叫聲幾乎聽不到瞭,迎春花早已開過,隻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實在幽雅,惹人憐愛;它依舊蒼勁蔥蘢,等待著我的歸來。
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暮春歸故山草堂詩賞析
賞析:
《全唐詩》卷二三九與卷一五〇均錄此詩,作者一為錢起,一為劉長卿。一般選本多編在錢起集下。
此詩開篇點題。“谷口”二字,暗示瞭題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殘”二字,扣題中“暮春”;以下幾句都是“歸”後的所見所感,思致清晰而嚴謹。谷口的環境是幽美的,詩人曾說過:“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陸沉。牛羊下山小,煙火隔雲深。一徑入溪色,數傢連竹陰。藏虹辭晚雨,驚隼落殘禽。”(《題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別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歸來卻是“春殘時節”,眼前已是黃鳥稀,辛夷盡,杏花飛瞭。木蘭花比杏花開得早,所以詩說“辛夷花盡杏花飛”。一“稀”、一“盡”、一“飛”,烘托出春光逝去,瞭無蹤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氣氛。
然而,在這冷落寂寥的氛圍中,詩人都卻喜地發現窗前幽竹,兀傲清勁,翠綠蔥蘢,搖曳多姿,迎接它久別歸來的主人。詩人禁不住吟誦出:“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憐愛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陰”。“不改清陰”,極其簡練而準確地概括瞭翠竹內在美與外在美和諧統一的特征。“月籠翠葉秋承露,風亞繁梢暝掃煙。知道雪霜終不變,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南西北風”(鄭板橋《竹石》)。詩人們謳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陰”的品格。在這首詩中,錢起正是以春鳥、春花之“改”——稀、盡、飛,反襯出翠竹的“不改”,詩人愛的是“不改”,對於“改”持何態度,當然就不言而喻瞭。由此可見,詩的一、二句並沒有贊美春鳥、春花之意,更沒有為它們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們隨春而來,隨春而去,與時浮沉,不能自立於世的品性。
“畫有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詩也可以說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以流水對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寫法,生動地抒發瞭詩人的憐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這個物我相親的意境之中,寄寓瞭詩人對幽竹的贊美,對那種不畏春殘、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節操的禮贊。所以它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蘊涵又給人無窮的回味。前人說:“員外(錢起)詩體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維)許以高格”(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或許指的就是這一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