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

#杜甫#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寫景#寫山#勵志#哲理#早教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瞭。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翻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瞭。

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解,晨昏不同。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同:層)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參考資料:

1、張忠綱.杜甫詩選:中華書局,2005:1-2

2、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

3、韓成武.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

註釋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齊魯青未瞭。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裡指對泰山的尊稱。夫: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麼樣。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瞭:指鬱鬱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瞭:不盡,不斷。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裡指泰山的南北。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蕩胸生曾(céng)雲,決眥(zì)入歸鳥。( 曾 同:層)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決眥: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參考資料:

1、張忠綱.杜甫詩選:中華書局,2005:1-2

2、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

3、韓成武.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瞭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瞭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瞭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挾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瞭”,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瞭,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瞭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瞭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裡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瞭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瞭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瞭迷似的,為瞭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嶽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瞭泰山的高峻,寫出瞭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瞭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隻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參考資料:

1、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20-321.

2、《書立方》編委會編著.中國最美傳世詩詞:重慶出版社,2011年9月:69-71.

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五):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5.

相關翻譯

望嶽譯文及註釋

譯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瞭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註釋1.嶽:此指東嶽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瞭,指鬱鬱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5.陰陽:這裡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6.決:張大。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7.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相關賞析

望嶽簡析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遊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前人於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瞭"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濬曰:"他人遊泰山記,千言不瞭,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別裁》雲:"五字已盡太山。"此詩最後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雲:"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望嶽望嶽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瞭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瞭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瞭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瞭”,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瞭,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瞭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瞭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裡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瞭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瞭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瞭迷似的,為瞭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嶽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瞭泰山的高峻,寫出瞭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瞭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隻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Comments

春夜喜雨

楚人為諸禦己歌

八陣圖

May 19, 2020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唐朝#唐詩三百首#寫景#寫人#哲理

蜀相

May 19, 2020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唐朝#唐詩三百首#寫景#寫景#贊美#寫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May 19, 2020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唐朝#唐詩三百首#小學古詩#寫景#寫水#友情#送別#早教#月份#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將進酒

May 19, 2020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唐朝#樂府#唐詩三百首#抒情#哲理#憂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