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宋朝#春天#寫景#抒情#思鄉#鄉情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傢。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翻譯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傢。(看 一作:望)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艷,迷迷蒙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傢萬戶皆看不真切。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瞭,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參考資料:

1、陸林編註.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66.

2、李靜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54-255.

註釋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háo)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傢。(看 一作:望)超然臺:築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臺可眺望全城。壕:護城河。

寒食後,酒醒卻咨(zī)嗟(jiē)。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寒食:節令。舊時清明前一天(一說二天)為寒食節。咨嗟:嘆息、慨嘆。故國:這裡指故鄉、故園。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節後另取榆柳之火稱“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參考資料:

1、陸林編註.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66.

2、李靜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54-255.

賞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瞭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復雜變化,表達瞭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

這首詞為雙調,比原來的單調的《望江南》增加瞭一疊。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景象,包括三個層次。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登上超然臺遠眺,春色尚未褪盡,和風習習,吹起柳絲千條細。首先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這一灣護城河水繞瞭半座城,滿城內皆是春花燦爛。其次,三、四句直說,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煙雨暗千傢。”五句是說,迷迷蒙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

三個層次顯示有一個特寫鏡頭導入,再是大場面的鋪敘,最後,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傢萬戶。滿城風光,盡收眼底。這是上片,寫春景。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系緊密。“寒食後,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致,寄寓瞭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瞭“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這首詞從“春未老”說起,既是針對時令,謂春風、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滿春意,生機勃勃,同時也是針對自己老大無成而發的,所謂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見內心是不自在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蘇東坡實際上並不真能超然,這種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蘇東坡精神世界的真實體現。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傢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參考資料:

1、唐圭璋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65-666.

2、李靜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54-255.

望江南·超然臺作翻譯

翻譯: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隻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內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傢傢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隻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瞭,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臺作賞析

賞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瞭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復雜變化,表達瞭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傢”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傢萬戶。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註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裡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系緊密。“寒食後,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致,寄寓瞭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瞭“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瞭作者細微而復雜的內心活動,表達瞭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傢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Comments

望廬山瀑佈

望洞庭

南鄉子·春情

May 20, 2020

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濕粉腮。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蘇軾#宋朝#春天#寫景#抒情#思鄉

一叢花·初春病起

May 20, 2020

今年春淺臘侵年,冰雪破春妍。東風有信雪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遊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蘇軾#宋朝#春天#寫景#抒情

新城道中二首

May 20, 2020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傢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蘇軾#宋朝#春天#寫景#喜悅#熱愛#寫景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May 20, 2020

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宗元#唐朝#寫景#春天#抒情#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