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宋朝#宋詞三百首#初中古詩#鄉村#生活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裡,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傢。

翻譯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繰 通:繅)

棗花紛紛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身穿粗佈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傢。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隻想小憩一番,太陽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於是敲開野外村民傢,問可否給碗茶?

參考資料:

1、陸林編註.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75-76頁.

2、李靜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頁.

註釋

簌(sù)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sāo)車,牛衣古柳賣黃瓜。(繰 通:繅)謝雨:雨後謝神。簌簌:紛紛下落的樣子,一作“蔌蔌”,音義皆同。繅車:紡車。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牛衣:蓑衣之類。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傢。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參考資料:

1、陸林編註.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75-76頁.

2、李靜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頁.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瞭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裡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瞭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這首詞是蘇軾在徐州(在今江蘇省)作官的時候寫的。按照當時的迷信風俗,一個關心農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龍王爺”求雨;下瞭雨,又要向“龍王爺”謝雨。這首詞就是蘇軾有一次途經農村去謝雨,記下的見聞之一。

“簌簌衣巾落棗花”,按照文意本來應該是“棗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寫詩詞,常常根據格律和修辭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調動,這裡就是如此。“簌簌”,是形容棗花紛紛落下的樣子。“衣巾”,是衣服和頭巾。古代服裝,男人往往戴頭巾。棗樹在初夏開出黃綠色的小花。作者不是從旁邊看到落棗花,而是行經棗樹下,或是佇立棗樹下,這樣棗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響繅車”。“繅[sāo]車”,一種抽取蠶絲的手搖工具。村子裡從南頭到北頭繅絲的聲音響成一片,原來蠶農們正在緊張地勞動。這裡,有棗花散落,有繅車歌唱,在路邊古老的柳樹下,還有一個身披牛衣的農民在賣黃瓜。“牛衣”,是一種用麻或草編成的,用來覆蓋牛身的織物,這裡指蓑衣一類的東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寫出瞭景色的一個方面。這一次蘇軾偶然來到農村,很敏感地抓住瞭這些特點,特別是抓住瞭棗花、繅絲、黃瓜這些富有時令特色的事物,把它們勾畫出來。簡單幾筆,就點染出瞭一幅初夏時節農村的風俗畫。

這首詞,不僅是寫景,還記瞭事。在下片,就轉入瞭寫作者自己的活動。這時他已是“酒困路長惟欲睡”。“酒困”,是酒後困倦,說明他上路前喝過酒瞭。“路長”,看來,已走過很長的路程,而離目的地還很遠。“惟”,隻。這句詞寫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陽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陽下趕路,感到燥熱、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潤喉解渴。“漫”,這裡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於是他“敲門試問野人傢”。“野人傢”,鄉野的人傢,即鄉下老百姓。蘇軾當時是一州的行政長官,筆下稱當地農民為“野人傢”,正出於他當官的口氣。但是“試問”兩字表明他並沒有什麼官氣。他沒有命令隨從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親自去敲一傢老百姓的門,客氣地同人傢商量:老鄉,能不能給一點茶解解渴呀?

就這樣,用簡單幾句,既畫出瞭一幅很有生活氣息的農村畫圖;又記下瞭一段向老鄉敲門討茶的經歷,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觸不到,因而感到新鮮有趣的。這首詞似乎是隨手寫來,實際上文字生動傳神,使一首記聞式的小詞,獲得瞭藝術的生命。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傢;2剛剛在旱災後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並不在傢,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傢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傢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鬱。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瞭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瞭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瞭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瞭新天地。

參考資料:

1、李靜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頁.

Comments

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May 20, 2020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宋朝#初中古詩#宋詞三百首#月夜#抒懷#孤獨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May 20, 2020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宋朝#宋詞三百首#宋詞精選#初中古詩#紀遊#最美#閑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May 20, 2020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宋朝#初中古詩#宋詞三百首#春天#寫雨#曠達#言志

武陵春·春晚

May 20, 2020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宋朝#宋詞三百首#宋詞精選#初中古詩#女子#閨怨#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