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望餘雪/終南望殘雪

#祖詠#唐朝#唐詩三百首#冬天#寫景#寫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翻譯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皚皚白雪好似與天上的浮雲相連。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餘暉,傍晚時分,城中又添瞭幾分積寒。

參考資料: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58

3、張國舉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95-96

註釋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南面六十裡處。餘雪:指未融化之雪。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林表明霽(jì)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林外,林梢。霽:雨、雪後天氣轉晴。

參考資料: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58

3、張國舉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95-96

賞析

這首詩的題意是望終南餘雪。詩的內容不算很難懂,說的是詩人的觀察和思考。寫詩人從北面看終南山,冬天雪後的山峰顯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積雪深厚,更增加瞭山的高峻。當傍晚時分,雪後天晴,林木反射著夕陽的光輝。由於有瞭厚厚的積雪,小城的人感覺寒冷增加許多。十分簡練的四行文字,描寫瞭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中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瞭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瞭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一句寫出瞭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瞭作者的凌雲壯志。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裡,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隻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詠不僅用瞭“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隻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瞭林表,不用說也照亮瞭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瞭。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雲:“下雪不冷消雪冷。”又雲:“日暮天寒。”一場雪後,隻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瞭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瞭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瞭,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瞭。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上裡,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瞭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參考資料:

1、霍松林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5-136

終南望餘雪/終南望殘雪譯文及註釋

譯文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麼秀美;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雲端。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註解1、終南:山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面。2、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3、林表:林梢。4、霽色:雨後的陽光。

終南望餘雪/終南望殘雪賞析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瞭一下,立刻寫完瞭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瞭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詩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為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瞭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瞭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瞭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隻寫瞭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瞭。”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瞭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瞭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馀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裡,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隻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裡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傢,傢傢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傢,傢傢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馀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瞭。

祖詠不僅用瞭“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隻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馀光平射過來,染紅瞭林表,不用說也照亮瞭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瞭。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雲:“下雪不冷消雪冷”;又雲:“日暮天寒”。一場雪後,隻有終南陰嶺尚馀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瞭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馀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馀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馀雪而增加瞭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瞭;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上裡,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瞭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Comments

秋風引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May 20, 2020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唐朝#山村#寫景#冬天#寫雪#寫人#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蜀相

May 19, 2020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唐朝#唐詩三百首#寫景#寫景#贊美#寫人

夜雪

May 20, 2020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唐朝#冬天#寫雪

宿建德江

May 20, 2020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唐朝#唐詩三百首#寫景#抒情#羈旅#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