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唐朝#訪友#寫景#抒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翻譯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露濃 一作:雨濃)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繁盛帶著點點露水。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樹林深處,野鹿時隱時現,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綠色的野竹劃破瞭青色的雲氣,飛瀑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隻好依靠幾棵古松,派遣萬端愁思。

參考資料:

1、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4-115

2、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

註釋

犬吠(fèi)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露濃 一作:雨濃)吠:狗叫。帶露濃:掛滿瞭露珠。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樹深:樹叢深處。

野竹分青靄(ǎi),飛泉掛碧峰。青靄:青色的雲氣。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倚:靠。

參考資料:

1、於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14-115

2、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

賞析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首聯是說,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連忘返,且讓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個字,除瞭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瞭入山的時間是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頷聯是說,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到山寺的鐘聲。

頷聯寫的是你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走,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瞭,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相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的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頸聯是說,綠色的野竹劃破瞭青色的雲氣,白色的瀑佈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頸聯寫的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清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細膩:“野竹分青靄”用瞭一個“分”字,用來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掛碧峰”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顯然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遊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即可以看出道遠的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會到詩人造訪不遇,悵然若失的心情。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尾聯是說,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結尾兩句,詩人通過問詢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此作的構思並不復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瞭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並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瞭。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裡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鬱。這說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參考資料:

1、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2月版:1-2

2、程千帆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51-352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譯

翻譯: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

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瞭青色的雲氣,白色的瀑佈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賞析

賞析: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瞭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瞭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瞭,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不聞鐘”與題中“不遇”遙相呼應。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遊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尾聯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給人啟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此作的構思並不復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瞭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並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瞭。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裡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鬱。這說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Comments

襄陽歌

謝公亭·蓋謝脁范雲之所遊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May 25, 2020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

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

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卷。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

#李白#唐朝#寫景#抒情#向往#生活#隱居

東魯門泛舟二首

May 25, 2020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李白#唐朝#寫景#抒情#豪邁

橫江詞六首

May 25, 2020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裡長。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李白#唐朝#樂府#寫景#抒情#山水#組詩

蜀道難

May 25, 2020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李白#唐朝#唐詩三百首#抒情#寫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