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歸泰山
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翻譯
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
東魯范山人抱著求仙的願望,告別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
入山群巖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過去南天門,日觀峰即可登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多少雲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時回還?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陳文新,王山峽編註.歷代山水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註釋
魯客抱白鶴(hè),別餘往泰山。魯客:指范山人。魯客抱白鶴:這裡說“魯客抱白鶴”,既寓有求仙學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雞”、“白犬”更美。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杳:遠。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pān)。天門:指泰山的南天門。日觀:日觀峰。在泰山玉皇頂東南。為岱頂觀日出處。“旭日東升”為岱頂四大奇觀之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陳文新,王山峽編註.歷代山水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賞析
“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鮮明,但詩人讓他“抱”上一隻“白鶴”,這樣就引人註目瞭。於是,李白的目光隨著這片白色的行進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瞭然在目;“杳在青崖間”,距離遠瞭,看上去更小,但因為出現瞭青色(“青崖”)作為襯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更高瞭,更遠瞭,更小瞭,這時,詩人又巧妙地使用紅色(“日”暗藏著紅色)作底,所以還依稀可見;最後,“雲生望不及”,“白鶴”終於被飄浮的雲朵遮住瞭,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見瞭,佇立送行的詩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悵之情:“此去何時還”?
此詩完整再現瞭初唐送別詩三部式的結構。首先,詩人用首聯“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介紹瞭送別事件以及友人的去處。其次,詩人用中間兩聯按時間順序進行風景的描寫,友人離開初期是“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接下來是“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最後,詩人用尾聯抒發別情。從詩人對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雲生望不及”,表達出李白對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參考資料:
1、陳文新,王山峽編註.歷代山水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