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歸泰山

#李白#唐朝#寫景#向往#抒情

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翻譯

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

東魯范山人抱著求仙的願望,告別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

入山群巖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過去南天門,日觀峰即可登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多少雲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時回還?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陳文新,王山峽編註.歷代山水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註釋

魯客抱白鶴(hè),別餘往泰山。魯客:指范山人。魯客抱白鶴:這裡說“魯客抱白鶴”,既寓有求仙學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雞”、“白犬”更美。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杳:遠。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pān)。天門:指泰山的南天門。日觀:日觀峰。在泰山玉皇頂東南。為岱頂觀日出處。“旭日東升”為岱頂四大奇觀之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參考資料:

1、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陳文新,王山峽編註.歷代山水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賞析

“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鮮明,但詩人讓他“抱”上一隻“白鶴”,這樣就引人註目瞭。於是,李白的目光隨著這片白色的行進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瞭然在目;“杳在青崖間”,距離遠瞭,看上去更小,但因為出現瞭青色(“青崖”)作為襯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更高瞭,更遠瞭,更小瞭,這時,詩人又巧妙地使用紅色(“日”暗藏著紅色)作底,所以還依稀可見;最後,“雲生望不及”,“白鶴”終於被飄浮的雲朵遮住瞭,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見瞭,佇立送行的詩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悵之情:“此去何時還”?

此詩完整再現瞭初唐送別詩三部式的結構。首先,詩人用首聯“魯客抱白鶴,別餘往泰山”介紹瞭送別事件以及友人的去處。其次,詩人用中間兩聯按時間順序進行風景的描寫,友人離開初期是“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接下來是“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最後,詩人用尾聯抒發別情。從詩人對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雲生望不及”,表達出李白對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參考資料:

1、陳文新,王山峽編註.歷代山水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Comments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May 25, 2020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

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

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卷。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

#李白#唐朝#寫景#抒情#向往#生活#隱居

東魯門泛舟二首

May 25, 2020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李白#唐朝#寫景#抒情#豪邁

橫江詞六首

May 25, 2020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裡長。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李白#唐朝#樂府#寫景#抒情#山水#組詩

蜀道難

May 25, 2020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李白#唐朝#唐詩三百首#抒情#寫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