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唐朝#寫雪#憂國憂民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翻譯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在長安還有許多饑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還是不宜多下。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9-170.

2、尚作恩等.晚唐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203-204.

註釋

盡道豐年瑞(ruì),豐年事若何。盡:全。道:講,說。豐年瑞:瑞雪兆豐年。若何:如何,怎麼樣。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宜:應該。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9-170.

2、尚作恩等.晚唐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203-204.

賞析

這首詩以《雪》為題,但其立意不在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揮,表達瞭詩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傢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瞭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瞭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瞭。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瞭一點反面文章,扯下瞭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貴之處,不僅主題思想深刻,而且構思新穎,不同於歷代詠雪詩中借詠而頌揚“皇傢的瑞氣”的俗套,另外,詩中對為富不仁者的譏刺之情也歷歷如繪,可觸可感。開頭“ 盡道豐年瑞 ”的“盡道”二字,語含譏諷;次句的反問,是詩人進一步給“盡道”者所出的一道難題。三四句雖然好似信筆點染,輕描淡寫,但其中所包含的譏刺之情更加冰騰躍如,給人造成強烈的冷雋感。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9-170.

2、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80-1281.

雪翻譯

翻譯: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長安城裡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雪賞析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瞭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傢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瞭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瞭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瞭。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瞭一點反面文章,扯下瞭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瞭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Comments

雨晴

夜雪

May 20, 2020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唐朝#冬天#寫雪

春望

May 20, 2020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唐朝#唐詩三百首#初中古詩#愛國#戰爭#憂國憂民#早教#最美

春雪

May 20, 2020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唐朝#春天#寫雪#寫景

終南望餘雪/終南望殘雪

May 20, 2020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祖詠#唐朝#唐詩三百首#冬天#寫景#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