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蘇軾#宋朝#古詩三百首#小學古詩#紀遊#寫山#廬山#哲理#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參考資料:

1、金菊林.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1-13

註釋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yuán)身在此山中。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參考資料:

1、金菊林.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1-13

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雲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瞭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瞭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後卷入瞭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瞭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瞭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參考資料:

1、何滿子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20-421

題西林壁譯文及註釋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註釋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墻壁上的。

題西林壁鑒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瞭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瞭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後世影響本詩被納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頁以及蘇教版練習中  中心:《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後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瞭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人教版四年級第一學期22頁、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的24頁均有。

Comments

題菊花

題都城南莊

泊船瓜洲

May 20, 2020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宋朝#古詩三百首#小學古詩#寫景#抒懷#思鄉#早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遊園不值

May 20, 2020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宋朝#古詩三百首#春天#遊園#早教#小學古詩#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飲湖上初晴後雨

May 20, 2020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宋朝#古詩三百首#小學古詩#西湖#寫景#早教#優美#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小池

May 20, 2020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裡#宋朝#古詩三百首#小學古詩#夏天#寫水#池塘#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