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

#馮延巳#五代#春天#寫景#傷懷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去處。

翻譯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碧綠的楊柳依偎著曲曲折折的欄桿,春風和煦輕柔,鵝黃嫩綠、如絲如縷的楊柳在風中款款擺動腰肢,搖曳多姿。是誰突然彈起鈿箏,驚醒那安棲的燕子,雙雙穿簾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然而幾天時間放眼望去盡是落絮紛紛,那盛開的杏花也經不住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逐漸凋零。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夢甜之際,卻被窗外清脆的鶯啼聲驚起,而美夢也再也無尋處瞭。

參考資料:

1、《中華必讀經典》編委會.中華最美古詩詞: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198-199

2、《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編.宋詞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7:28-29

註釋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diàn)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偎:依靠。黃金縷:指嫩柳條。鈿箏:用羅鈿裝飾的箏。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為燕子生於南方,渡海而至,故稱。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shà)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一霎:極短的時間。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暗用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救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參考資料:

1、《中華必讀經典》編委會.中華最美古詩詞: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198-199

2、《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編.宋詞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7:28-29

賞析

這首詞是擬寫閨情之作,全篇以寫景始而以情終,景中含情,情又襯景,因而被評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譚獻《譚評詞辨》)

上闋從春光寫起。“六曲闌幹”三句極力描寫庭院的春日明媚風景。曲曲紅闌,被綠茵扶疏的碧樹所環繞;院中的楊柳隨風搖擺,如絲如縷的柔條在夕陽的晚照中輕盈飛舞,好一派靜謐、優美的景色。一個“偎”字,寫出自然景物與人工景物的和諧、親昵,一個“展”字,寫盡瞭柳條的媚態,詞的意境,就在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又飛去。”三句寫簾內景。“誰把”兩句從聽覺寫起,在這寂靜的環境中突然響起瞭琮琮的箏聲,閨中安棲的燕子,被箏聲驚起,雙雙穿簾飛去瞭,詞人把這些情景都寫得優美、精致,用筆非常細膩,有力地表現出春光的明媚,給讀者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引發出豐富的情境聯想。箏聲之後並沒有揭起垂下的簾幕,露出彈箏之人,卻轉寫燕子穿簾雙飛,以襯托彈箏者的孤獨寂寞,瞭無知音,幽思難托。

上闋中詞人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先寫箏鳴聲之淒婉,再寫成雙的海燕穿簾而去,所見所聞,勾起詞人隱隱的孤獨與惆悵之感,為下文進一步抒情做鋪墊。

下片抒傷春之情。首三句寫詞人所見:遊絲、落絮、紅杏花,這些景物的描寫,暗示春之將逝。依舊由景開始,但是“滿眼”一詞已經凸現瞭人的出現,是從閨中人的視線和心情來看景瞭。“遊絲”和“落絮”都是經典的春愁繚亂、幽思綿綿的意象,“滿”和“兼”字更說明瞭一種無聊、無奈的心情。這是突然降下的一陣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結末寫女主人公因夢醒而引起的惱鶯情緒。“亂”字暗示瞭閨中之人的心情煩亂。至於她做的是什麼樣的“好夢”,詞人沒有說明,卻更耐人尋味。濃睡好夢,歡情片刻,這對於現實生活中無法相會的戀人來講,也是聊慰其相思饑渴的方式。然而哪怕這樣短暫的好夢,也偏偏被鶯語驚擾,可見無論是明媚亮麗的春色,還是落花沽絮的雨景,全都成瞭激惹她陣陣愁緒的觸媒。

整首詞詩人由寫景始,由寫人終。寫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於變化,在變化中蘊含瞭作者的情感,寫人先寫人物的行動,把細箏移玉柱,但穿簾雙燕卻勾起瞭主人公無限的傷感,成為全詞感情轉折的基點。再寫人物的心理,“驚殘好夢無尋處”,直接抒發主人公內心的傷感。整首詞寫景與寫人相互交融,通過穿簾的雙燕,亂語的“黃鶯”、“遊絲”、“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步步呈現,達到瞭情與景的高度統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稱“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詞在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參考資料:

1、《中華必讀經典》編委會.中華最美古詩詞: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198-199

2、《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編.宋詞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7:28-29

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翻譯

翻譯:

桿曲折盤轉,像是有意無意倚偎在綠樹上,春風輕拂,千萬條碧綠柔美的柳枝在朝陽的映照下,披上瞭一層金色的光澤。遠處,傳來瞭美妙悠揚的箏樂聲,是那麼的賞心悅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雙雙穿過門簾,撲向春天溫馨的懷抱。

然而,隻幾天時間,已是物換景遷:迎風飄揚的柳絲籠罩在漫天飛舞的落絮中;紅艷艷的杏花,也經不住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眨眼間便萎謝凋零。我想在夢中排遣春愁,可濃睡中,卻被黃鶯的啼叫聲驚醒,美麗的夢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賞析

賞析: 這首詞是擬寫閨情之作,全篇以寫景始而以情終,景中含情,情又襯景,因而被評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譚獻《譚評詞辨》)
上闋從春光寫起。“六曲闌幹”三句極力描寫庭院的春日明媚風景。曲曲紅闌,被綠茵扶疏的碧樹所環繞;院中的楊柳隨風搖擺,如絲如縷的柔條在夕陽的晚照中輕盈飛舞,好一派靜謐、優美的景色。一個“偎”字,寫出自然景物與人工景物的和諧、親昵,一個“展”字,寫盡瞭柳條的媚態,詞的意境,就在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來的琮琮箏聲,打破瞭這安靜的氛圍,也驚起瞭雙燕,穿簾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閨中的冷清;由箏聲的驚燕,可知聲音之激越,彈箏者心情之鬱悶也可見一斑。盡管全部是寫景,但閨中人獨處的難堪之情已經隱約可見。上闋中詞人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先寫箏鳴聲之淒婉,再寫成雙的海燕穿簾而去,所見所聞,勾起詞人隱隱的孤獨與惆悵之感,為下文進一步抒情做鋪墊。
下片抒傷春之情。首三句寫詞人所見:遊絲、落絮、紅杏花,這些景物的描寫,暗示春之將逝。依舊由景開始,但是“滿眼”一詞已經凸現瞭人的出現,是從閨中人的視線和心情來看景瞭。“遊絲”和“落絮”都是經典的春愁繚亂、幽思綿綿的意象,“滿”和“兼”字更說明瞭一種無聊、無奈的心情。這是突然降下的一陣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後一句由春光繚繞歸結到春閨的愁思,一個“亂”字說明瞭心緒之亂,“無尋處”則點出瞭好夢被驚醒後的煩惱與憂愁。經過這兩句一點化,前面的景語全都變成瞭情語,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詞詩人由寫景始,由寫人終。寫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於變化,在變化中蘊含瞭作者的情感,寫人先寫人物的行動,把細箏移玉柱,但穿簾雙燕卻勾起瞭主人公無限的傷感,成為全詞感情轉折的基點。再寫人物的心理,“驚殘好夢無尋處”,直接抒發主人公內心的傷感。整首詞寫景與寫人相互交融,通過穿簾的雙燕,亂語的“黃鶯”、“遊絲”、“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步步呈現,達到瞭情與景的高度統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稱“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詞在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Comments

鵲巢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

更漏子·柳絲長

May 15, 2020

柳絲長,桃葉小。深院斷無人到。紅日院,綠煙晴。流鶯三兩聲。

雪香濃,檀暈少。枕上臥枝花好。春思重,曉妝遲。尋思殘夢時。

#李煜#五代#宋詞三百首#春天#寫景#女子#閨思

清平樂·別來春半

May 15, 2020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瞭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五代#宋詞三百首#春天#寫景#思鄉

清平樂·別來春半

May 15, 2020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瞭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五代#宋詞三百首#春天#寫景#思鄉

清平樂·別來春半

May 15, 2020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歸瞭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五代#宋詞三百首#春天#寫景#思鄉